2022年3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強調了入河入海排污口是流域、海域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節點 ,明確了加強和規范排污口監督管理的改革方向,提出了水陸統籌、以水定岸,明晰責任、嚴格監督,統一要求、差別管理,突出重點、分步實施等工作原則,并設立了2023年和2025年的目標任務。
同年年底,生態環境部與水利部又聯合印發了《關于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加強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的實施意見〉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進一步細化了《意見》中提到的任務,明確了時間節點與具體要求。由此不難看出,入河入海排污口對于環境保護,尤其是水體環境保護來說,有著非常特殊的意義,而確保排污檢測工作對于改善水生態環境質量,保護和建設美麗河湖、美麗海灣具有重要、積極的作用。
根據生態環境部公布的2022年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狀況來看,全國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達到了87.9%,同比增長3%,其中七大流域及西北諸河、西南諸河和浙閩片河流,水質優良(Ⅰ—Ⅲ類)斷面比例達到了90.2%,同比增長3.2%,浙閩片河流、長江流域、西南諸河、西北諸河和珠江流域水質均為優。
而在全國地表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的背后,少不了科技產品的助力,環境監測儀器及現代化設備為排污口監提供了大量的幫助。
據悉,隨著各省陸續開展排污口排查、監測、溯源、整治及監管等各項工作,許多高科技設備擁有了大顯身手的機會。例如近年來熱度居高不下的無人機,就承擔著不同排污問題的“勘探”工作,管道無人機更進一步優化了排污口管道監測工作,提升了監測效率。此外像是高光譜水質在線監測儀、手持激光雷達、探地雷達先進分析儀器,也為污染物排查、定性定量分析、溯源等工作提供了直接幫助。
不僅如此,部分地區在進行相關監測工作的同時,還進一步優化了設備與技術,提升了工作效率。例如北京市生態環境局就建立了基于全光譜的水質自動監測技術體系,研發水質自動監測“云質控”技術,以及基于全光譜的指紋圖譜溯源等技術,為長期定點位水生態和生境監測提供技術保障。
如今,入河入海排污口監督管理工作還在穩定推進,在現代儀器的幫助下,面對《意見》中提到的“2023年底前,完成長江、黃河、淮河、海河、珠江、松遼、太湖流域(以下稱七個流域)干流及重要支流、重點湖泊、重點海灣排污口排查;推進長江、黃河干流及重要支流和渤海海域排污口整治”目標,應該能夠事半功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