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養水產的朋友們,你們發現自家池塘的水質發渾了嗎?水質的重要性大家都清楚,水質差則水體不穩定,自我調節凈化能力較差。養殖要做到養水、肥水、調水。 一、養殖水體的基本準則基本準則 1.“肥”指水色濃,浮游生物多且魚類易消化種類的數量多,魚池透明度在25~30厘米。 2.“活”指水色和透明度常有變化不滯死。 3.“嫩”指水肥適中,水色鮮嫩不老,易消化浮游植物多,水色灰藍或藍綠。 4.“爽”指水色不太濃,透明度一般大于20~25cm。 二、養殖水體水質渾濁的原因 1.物理因素 A.降雨沖刷池塘周圍的地面及池塘護坡,帶來的含有較多泥沙的徑流進入池塘,引發池塘的水質的渾濁。 B.養殖池塘為新開挖的池塘,池塘底部缺乏有機質,導致池塘養殖水體中缺乏營養元素,藻類生長困難,加上水淺,在風力,增氧機的攪動,容易造成水體渾濁。 C.增氧設備安裝的不合理,主要是微孔增氧曝氣設備,曝氣盤的高度太小,導致曝氣管距離池塘底泥過近,開動底部曝氣增氧機時,容易導致底部物質懸浮,引發池塘水體渾濁。池水過淺,增氧設備的使用導致底部沉淀物的懸浮液容易引發水體渾濁。 D.養殖水體偏瘦,缺肥,藻類嚴重缺乏,一旦下大雨,由于水體上下層溫度發生較大的變化,導致水體產生較強的密度流,底層的沉淀物隨著密度流往上翻,在水中懸浮,很快就會形成泥漿水。 2.生物因素 A.放養密度過大,特別是底層魚養殖密度過大:多見于生魚,黃顙魚等池塘,主要是由于密度過大,生物的攪動導致養殖水體渾濁。 在我國池塘養殖密度非常高的地區(如珠三角的黃顙魚,生魚養殖池塘),養殖密度達到非常高的水平,這些池塘很多時候都容易出現水體渾濁,水難肥,藻難培的現象。 主要原因是養殖密度過大,生物攪動劇烈,導致水中有機質的懸浮,養殖水體的透明度低,水體渾濁,透光度低,水很難肥起來。 B.養殖水體浮游動物大量繁殖。水體的原生浮游動物大量繁盛,大量浮游動物攝取攝食浮游植物(水藻),致使水體藻相難以形成優勢種群,水體水藻藻種減少。水體失去藻相而顯得渾濁。 C.水中缺肥嚴重或者水體營養不均衡。因池塘營養成分嚴重不足或肥水產品營養不平衡以致水體營養元素部分缺乏、不均衡,難以提供形成良好水色的藻種營養;或優良藻種缺乏;或者是缺乏營養向肥效轉化的轉化物如優良的芽孢微生物菌群;也難以形成良好水色。進而產生渾濁的現象。 D.懸浮有機質過多。殺菌消毒后破壞水體菌相未及時補充有益菌,缺少菌種及時分解有機質。導致水體的懸浮有機物過多而引發水體渾濁。 E.攝食不足引起:一般發生在投喂不足的情況下,沿塘邊5米左右水面出現渾濁,池塘中央不渾濁,可通過增加投喂量解決; F.寄生蟲病引起:養殖魚類有體表寄生蟲的情況下,常出現游邊現象,魚類集群游邊導致池塘邊出現局部渾濁,需要鏡檢后,針對性用藥進行殺蟲處理; G.拉網后引起:拉網攪動池底,造成池塘水體的渾濁。 3.水質渾濁的區分,有助于后續的處理 取一定量的池塘水盛在水瓶中靜置一段時間,如果瓶子的底部出現沉淀,水慢慢變清,說明水體是懸浮物質引發的水質渾濁;如果放置的水長時間都不能澄清,瓶子底部也沒有沉淀物的出現。說明水體中的渾濁的原因主要是膠體樣渾濁(這種情況多見于浮游動物大量繁殖引發的水體白濁),膠體樣水由于膠體帶電荷,凈水劑超量使用效果不理想。此渾濁一般無礙,不影響藻類繁殖,持續一段時間后(時間長短不等)會自動變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