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池塘中的氨氮來源 池塘中的氨氮(NH3-N)主要來源于餌料(飼料)、水生動物的排泄物、肥料及動物尸體分解等。氨氮為水體中主要廢氮,在池水pH值較高時,氨氮可以返回大氣,或是以氮氣形式回到大氣中,也有部分被水生植物消耗,部分被底質吸附。如果水體中氨氮的消散量小于產生量,魚池中就會出現氨氮積累,當氨氮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使魚類等水產動物中毒。輕者魚、蝦生長緩慢,攝食與活動異常,容易感染各種疾病;重者搶救無效,池魚全部死亡。因其癥狀與藥害、缺氧“浮頭”有部分相似之處,如不細心觀察,很容易混淆。 氨氮通常是由于在氧氣不足時含氮有機物分解而產生,或者是由于氮化合物被反硝化細菌還原而生成。淡水魚類等水生動物代謝的最終產物一般是以氨的狀態排出。氨很容易溶解于水,生成分子復合物NH3·H2O,一部分解離生成銨離子(NH4+),在NH3·H2O與NH4++OH—之間建立化學平衡。平衡時氨(NH·H2O)及銨離子的含量取決于水的pH值:pH值增加,氨的比率增大,pH值小于7時,幾乎都以銨離子存在,pH值大于11時,幾乎都以氨存在。水溫高低也有關系,水溫高時氨的比率增大。由此可見,氨和銨離子在水中可以互相轉化,但它們是性質不同的兩種物質。氨對魚類等水生生物是極毒的,而銨離子則無毒。 氨的毒性很強,即使濃度很低也會抑制魚類的生長。一般魚池水中氨的濃度含量較低,這是因為有大量池水的稀釋,同時硝化細菌能將其轉化為硝酸鹽。但在高密度精養魚池,特別是換水不良的魚池中,氨的濃度可能會達到抑制魚類生長的程度。底層水缺氧,有機物發生厭氧分解,也會使氨積累。因此提高底層水中溶氧含量,是防止氨積累和改良水質的重要措施。 以顆粒飼料喂養鯉魚、草魚、鳊(魴)魚、鯽魚等吞食性魚類,因投食量大,排泄物及殘食增多,蛋白質經分解后生成的含氮物質也隨之增多。過多的氮元素在魚池中,大約有60%以總銨的形式存在,相當部分以非離子態氨存在。非離子氨具有較強的毒性,稍有不慎,池魚就會發生氨氮中毒。輕則影響魚類正常生長,重則造成嚴重經濟損失。為此,飼管人員應當掌握池魚氨氮中毒有關知識,以確保生產安全。 二、監測池塘水質中氨氮 監測池塘水質中氨氮采用,無需試劑,綠色無污染,可以在線實時監測。集成銨離子、鉀離子、pH及參比電極,自動對水體中的鉀離子、pH和溫度進行補償。可直接投入式安裝,相比傳統氨氮分析儀,更加經濟環保,方便快捷。傳感器帶有自清潔刷,可以防止微生物附著,使維護周期更長,可靠性。采用RS485輸岀,支持Modbus,方便集成。
|